top of page

生命的故事

记录着净愿的活动与病人的故事,不管是临终或康复中的病人,都有他们感人的故事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。透过阅读他们的故事,给予他们深深的祝福与鼓励。

20200329

[爱与承诺的延续...]

文: 常妙法师

 

心手相连,爱的延续。

 

“儿子,我们家不是有钱人,没有必要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念书。你不要为了赚钱,拼命工作,早出晚归,要把身体照顾好。”

儿子潸然泪下,低头哽咽,把手放在母亲手背上。

“小妹,妳要听哥哥的话。要把学业完成,不要半工读,知道吗?”

女儿泪流满面,唏嘘不已;把手放在哥哥的手背上。

“爸爸,你已答应我,不要再骂孩子了!他们都长大了!”

他声泪俱下,“我答应妳,以后不再骂他们了!”

他把手放在女儿的手背上。

此时,无声胜有声,

此刻,道不尽的爱,

此景,永恒的回忆,

手叠手,心连心,

彼此的承诺,守护与谅解。

这是爱与承诺的延续。

 20200614

 

≪生命序幕≫ - 道歉, 道谢, 道爱, 道别

文:常妙法师

 

* 这是真实个案,病患尚住在净愿慈怀之家Setapak中心,病患名字为化名。

 

阿月,今年35岁,个子娇小,一张白淨秀气的脸。2018年因家中一场争执,被酗酒的父亲一时错手,把她从五楼推下。经一番抢救,大脑严重受损,导致大脑功能丧失,在医学上称为“持续植物人状态-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(PVS)”。她有呼吸、心跳、血压等生命徵象,但不能思考,不会说话、肢体无法活动、无法自己进食,只能透过鼻胃管来摄取流质食物。阿月从急诊室到加护病房,再转普通病房,在医院躺了9个月。住院期间,因缺乏物理治疗,她的四肢已出现僵硬与歪曲现象。

 

我在探访阿月时得知,事故發生后,阿月的父亲被控蓄意伤人罪名入狱,弟弟收入低微,得身兼数职付还医药费。家中生活拮据,已无能力照顾她了,只好申请进入淨愿慈怀之家。

 

我走近阿月床边祝愿时,护理人员正为她进行抽痰。一条约12公分长的抽痰管从气切口插入,只见阿月的脸孔立即由白转红、發出阵阵哀嚎式的咳嗽声、身体不停的颤抖!眼角流下了泪水。在旁的我,看了也不禁暗然泪下。此刻的我,祈愿阿月早日脱离人生苦海!

这一幕,并不因探访结束而消失。它已成为记忆中的片段,生命教育的一环。面对阿月的特殊个案,要如何让阿月家人与阿月做到灵性照顾中的『四道人生-道谢、道爱、道歉、道别』呢?

 

这一幕,让我深思,面对生命的无常与脆弱、疾病的折腾、医疗仪器的陪伴、死亡无法自主的时候,生命尽头,该如何从容的告别呢?这无疑是我人生的功课。

 

这一幕,让我意识到自己应先写下遗嘱,告知身边的人,他日若生命受到重创,失去治疗的意义时,『请不要为我急救、不要为我插管、不要为我施行心肺復甦术』等行为,请放手,让我安心与平静的离去。这是给予我生命中最后与最珍贵的一份尊重!

 

这一幕,不是人生的谢幕,而是开启了我探索生命的序幕!

 

何谓『四道人生』?

『四道人生』是由台湾安宁疗护之母-赵可式博士,在台湾缓和医疗界提出的一个概念。她提倡当生命即将离去时,病人与家属应进行双向的互动,让彼此在没有遗憾的情境下,圆满人生最后旅程。

 

『四道人生』简略如下:

  1. 道歉(代表的话语:对不起):在临终时宽恕、原谅他人的过错;也请求对方原谅我们的过错。

  2. 道谢(谢谢):对摰爱的人想要说的真心话、祝福、劝勉、此时坦然的向对方表白。

  3. 道爱(我爱你):感谢对方出现在我们的生命裡,为我们所做的一切,让我们备受呵护与关爱。

  4. 道别(再见):真诚地跟对方说再见,告诉他们你永远不会忘记他们,并再次道谢。

 

对于『四道人生』的运用,不仅用于临终病人与家属的双向沟通的模式;在活着的时候,更要把它融入到生活中,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藉由平时的练习,当挚爱亲友走到生命边缘时,四道的话语便,能轻意表达出来;否则,当面对挚爱的生离死别时,想说,却无从表达,说不出口,无法好好的道别而造成遗憾。

 

以阿月的个案分析,她也许无法与家人做『四道人生』了,但其父亲及弟弟,可到淨愿慈怀之家探望阿月,为她做基本的按摩动作、修剪指甲、陪伴她讲话等,并真诚的向受害者忏悔过失,祈求原谅,这对双方都是一种心灵的疗愈。

 

由于每个个案因缘不同,处理方式也不一样。若病人临终前,没有勇气向家属进行『四道人生』时,建议不妨将自己想对家人说的话,或用录影、录音等记录下来,或用画画与书写等方式,道出内心想说的话,他日也可让家人回忆留念。若家属没有因缘为病人进行『四道人生』时,建议不妨在病人临终后,为病人淨身、更换衣物等,做最后『无言的四道』。

 

『四道人生』的习题,可以让临终者毫无遗憾的走完人生最后一里路;也让家属毫无愧疚的陪伴到最后,生死两相安。

20200717

《陪伴與倾听》

文:常妙法师

 

淨愿慈怀之家宝美师姐来电,通知说有位临终病人,希望我能过去探望。甫入淨愿,只见十多双不同类型的鞋子,整齐的摆放在地上。心中有数,不是新进患者,就是即将告别人间的菩萨行者。走进屋内,眼见右边角落的一张床,躺着一位头髮稀疏、双眼上吊、脸色黯黑、口中传出阵阵濒死嘎嘎声,此人将不久于人世。而站在病床的两侧都是其家人与好友,他们正聆听着淨愿职员欧嘉慧,对于如何帮助临终者念佛及忆念善行的解说。

 

解说结束后,家属四哥向我叙述了临终者的情况;临终者是他的小妹,也是家中唯一的独生女,名叫小芬(化名),今年40岁,单身,大肠癌末期。小妹数十年来,都是与父亲居住在芙蓉。与父亲感情深厚,父亲的晚年生活多亏有小妹的照顾,我们三兄弟各已成家立业、各居一方、各有所忙,只是偶尔回老家探望父亲及小妹。父亲临终前念兹在兹的就是小妹。我跟父亲说,您不要担心,其他哥哥不愿照顾小妹,没关係!还有我在!我愿意照顾小妹到终老。父亲听了之后,嚥下了最后一口气,放心的走了!意想不到的是,两年前父亲因癌症离开了我们,两年后小妹也跟随着父亲即将离开我们!他一边哭着,一边用手擦拭脸上的泪水。(此时,只有倾听与陪伴就是最大的心灵抚慰。)他收拾悲痛心情,继续说道:“小妹生病后,才搬到吉隆坡跟我一起住。她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,就是一直想回老家一趟。可是,病危命在旦夕的她,怎麽也回不去了!由于她的朋友都住在芙蓉一带,朋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。四哥因此打算把葬仪定在芙蓉举行,火化后骨灰安奉在吉隆坡广东义山骨灰塔,与已故父母亲一起。”

 

为了协助他圆满小芬的心愿,我告诉他可以在小妹耳边轻声述说;以她目前状况是回不了芙蓉了。待往生后,葬仪会在芙蓉进行,送还芙蓉葬仪社前兜回去老家一趟,以示魂归故里。请她安心放下万缘!

 

话后,我带领其亲友们走到床边,为小芬做『道谢、道歉、道爱、道别-四道人生』我俯身握着小芬的手,告诉她: “人生自古谁无死。我们每个人都是不断的在死死生生,生生死死中流转。死亡只是这一期生命的结束,亦等待着另一期新生命的开始。如今,妳的身体已败坏,无法再使用了!我们要放下已败坏的身体,来生是一个新的生命,一个没有病痛的身体。妳很有福报,临终前有法师前来为妳皈依,已是正式三宝弟子。此时,妳应提起心中的佛号,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,發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除了心中提起佛号之外,妳更要放下对幼小侄儿的牵挂,妳的四哥及四嫂会把他们抚养长大,妳不必担心;妳也要放下对身边好友的牵挂,妳的乐观、妳的善解、妳的包容,朋友们会铭记于心!待会妳的家属好友会轮流在妳床边,为妳念佛祝福。耳朵听着佛号,心中跟着大家一起念佛!”

 

说完,带领身边的亲友,再次为小妹做『四道人生-道谢、道歉、道爱、道别』,念佛、感恩与告别。

 

小芬于晚上9点,在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佛国淨土。

 

『念佛!念佛!恳切称念弥陀,求生极乐,毕竟了脱。』由衷祝福小芬万缘放下,一心念佛,蒙佛接引,往生极乐。

20200811

阿鸿,人生不再孤单

文:常妙法师

 

每次到Setapak净愿慈怀之家关怀,内心总有许多对『病友』说不出的『不舍』与『无奈』的心情。但,对他们关怀的心,不曾因这份的『不舍』与『无奈』而『终止』!因为这里是一个不一样的修行道场,它让我更能亲证佛法中的『苦的本质与生命无常』的真实不虚。

 

凡走进净愿病房,不管您是亲友的探访或物品捐助者,您一定会看到门口左边靠墙的第一张床,躺著一位脑部颅骨去半,但依然相貌庄严,一副年当力壮的青年。他叫阿鸿(译音),今年38岁。据国大医院(UKM)于2018年12月的信件指出,阿鸿从小父母身亡,是家中独生子。他是在餐馆当厨师,忽然间中风而被餐馆同事送到医院急救。因脑出血,手术中清除血块,去除颅骨增加颅内代偿空间,降低颅内压,恢覆脑血流灌注,防止血管受压,利于静脉回流,达到重建脑血流灌注的目的。这是“颅骨切除术”以局部脑组织的“牺牲”来换取病人生命“整体”存活的一种方法。

 

医院信中指出,阿鸿住院期间,没有一位朋友的探望。进院时所提供的手机号码,完全失联。也曾在星洲日报刊登寻人启事,因要把切除的颅骨盖回去,必须得到家属的签名。然而,一切杳无音信。医院把命救活了,但他已变成了植物人,必须长期使用呼吸器维持生命,需要有人长期的照顾,因而个案转介到净愿慈怀之家。

 

据职员萧师兄表示,他回想刚进驻中心的阿鸿,眼球无法转动、脸上毫无表情、手脚毫无知觉。但,经由慈济人医会、义务物理师给予不定时的物理治疗,还有癌友聪叔和职员们每天陪伴他讲话、按摩等,两年下来,可以看到阿鸿身心的进步。他的眼球可以缓慢转动,他的脸部开始有了笑容,他的右手手指可以缓慢的动作。我们对他讲的话,他听得到,也听得懂,更能简单的给予无言的回应。

 

上星期去探望他,癌友聪叔正为他按摩胸部,叫他简单的数字1.2.3.4.5 ,他的右手手指会缓慢的举起比1.2.3.4.5;我把口罩卸下,教他念“阿.弥.陀.佛”,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视著我,我张开嘴巴念『阿』字的时候,他也跟随著张开嘴巴念,只是无法发声。然后,他眯著眼睛,嘴角上扬,露出齐整洁白的牙齿,脸部肌肉放松的笑了!他无声的笑容,无形中也带给我们内心的抚慰。

 

也许有人会认为阿鸿是逐渐恢复记忆力,无疑将造成他心灵更大的创伤,活著的意义又何在呢?

然而,现在的医学研究表明,大多数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丧失了所有意识、思考和自觉行为的能力。他们能睁开眼睛,可呼吸、咳嗽、做窒息样、吞咽和发出喉音,甚至可被大声噪音惊吓,微笑或皱眉。由于这些反应,他们可能显得知道周围的事物。然而,他们对自己或环境没有意识。换句话说,记忆区修覆,不能帮助一个人恢覆他的记忆,只能让他恢覆记忆新的知识的功能。语言区的修覆,不能让他重新拾起语言,而是恢覆他学习语言的能力。

 

结语:阿鸿住院期间无亲友的探访,入住净愿之后,因为有您、我、他,大家的『爱的照顾与陪伴』,他的人生路上不再孤单。我们无法改变阿鸿的命运,至少我们可以伸出双手,给他握握手,陪伴他讲讲话,帮助他恢复学习语言的能力,让他记忆新知识的功能。请不要吝啬,您的一个善念,一个动作,一句问候,让阿鸿的余生多一点阳光与温暖!藉由阿鸿的示现,给予我们哪些生命教育与启发呢?答案请保留给自己。

20201024

 

 一条虫的启示录

图/文:欧嘉慧

 

这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,没有子女。早前,夫妻俩一起在公会工作,一起进出外坡办事和游玩。直到4年前,太太患有眩晕症,双脚曾动过手术,导致她无法走路。尽管如此,她的丈夫在这段时期都不离不弃地照顾她,甚至还扶她坐轮椅到外面散步。同时,也带她看了很多中西医却无法治疗她的病。丈夫于7月确诊患上末期大肠癌,由于他已79岁,言外之意是没得治的。医生把这位病患推荐给Hospice Malaysia。由于出院后没有人照顾,所以Hospice Malaysia便把他们的个案转介给 “净愿慈怀之家” 。

 

这是我第一次做家访,跟随宝美师姐来到他们的住所。丈夫在房间躺着,而太太则躺在客厅的单人床。平时的饮食是由隔壁家邻居提供。因没有人打理,住家的环境很不理想。起初,他们不太愿意搬进中心,但经师姐的劝导与关怀,他们也就答应了。他们所住的地方是租的,幸好太太的弟妹隔几天就过来姐姐家,整理家具和处理文件。不知何故,太太入住中心的前一天,吞了很多药丸想要自杀,幸好被隔壁邻居送饭时及时发现,立刻叫救护车送往医院。丈夫在第二天先入住中心,妻子在住院两个星期后也入住了中心。

 

丈夫住在净愿已有两个月左右,在这段时间他的状况都很好,直到中秋节那天开始,病情开始复发,健康逐渐下滑,神识有时不清,时断时续。他的太太看见他的状况后,泪水满脸,非常焦虑和难过。经过护理人员的关怀,她的情绪也得到安慰。因她是佛教徒,我也拿了念佛计数器给她好好的念佛,回向给她的丈夫与一切众生。

 

过了几天的早上,她一看见我就告诉我:“嘉慧,我很难过,我要自杀。但我没有药物在身边,想要上吊却爬不起来。我唸佛唸了几万次,他根本不会好起来。我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,但我真的很痛苦。” 

 

在了解她想要自杀的原因后,才得知原来她是担心会孤独终老,不想丈夫先离开。她不断的强调丈夫给予的承诺要相思到老,她一直眷恋着先生的承诺。

 

这时,我对她说要面对自己悲伤和难过的情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但或许可以试试这方法,告诉自己: “我现在很悲伤、很难过。”,你不需做任何行动或思考要怎么解决未来,你就放松身体和心情。再者,我藉由这机会,劝导她说其实你与丈夫是今世的缘分,在我们过去世时,我相信,我们也曾与很多人结过不少的缘,有亲情的、有友情的、有爱情等等。佛陀曾说累生累世为亲人流的眼泪比海水还多。

 

同时,我也为他讲一则故事,有一对夫妻非常恩爱,太太去世后,先生非常难过,于是找到有神通的师父,请他带他见他的太太。原来他的太太投身为一条小虫,这位先生也要变成一条小虫,这位师父就满他的愿,先生见到太太以后,很开心和她说了很多话,可是太太已不记得丈夫还赶他离开,因她已有另一伴。这时丈夫才恍然大悟,活着时,是夫妻一场;去世后,各有各的因缘,不再是夫妻了。师父便把丈夫打回原形。

 

我用这个故事安抚她,并对她说:“其实你能做的是好好的陪伴。例如:当能一起进食的时候,就一起吃早餐;当他无法用手进食,你就喂他吃粥;当他的精神状况不错的时候,就陪他聊天等。” 这期间,常妙法师、宝美师姐、Hospice的护士和医生、黄淑培护理师等都会来陪伴他们。这应该是很美好的回忆。

 

从那天起,他们俩都会互相见面,从不捨到祝福彼此,完成了四道人生--道爱、道谢、道歉和道别。一星期后,丈夫离开了!太太也坦然的面对与接受。她的功课除了唸佛以外,每天早上会诵心经,把功德回向给她的丈夫。今天,是她丈夫的头七,我们一起唸诵心经回向给他。诵完后,她对我说:“大家有缘相聚是一种缘分,希望他能够到更美好的世界,不用再受苦受难。”

20201211

 

人间佛教的菩萨行者 

文:欧嘉慧

 

他每次来到净愿都会在环保区默默地分类和整理可回收物。

他每次进到病人宿舍区时,总会合掌地向病人问好。

他每次看到净愿的电器坏了或布告栏掉落了,总会拿着维修工具将物品复原。

他不仅是净愿的志工,更是净愿慈怀之家的创办人—刘水星,我们称呼他为刘师兄。

刘师兄为人谦虚、友善且做事认真,相信认识他的人都会对他毕恭毕敬。

 

记得有一次开会时,讨论关于净愿未来的愿景,我乘机问刘师兄为何创立净愿,刘师兄用很坚定的眼神对我们说:“只因病人出院了,没有地方可以住,没有人照顾他们的病苦,所以就提供一个道场,免费收留他们。”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,加上悲愿和行动,刘师兄与他的团队创立了净愿慈怀之家。这也让我想起曾有一位患上第四期癌症的病人,在临终前说:“谢谢你们,让我有一个地方能安心往生”。

 

因刘师兄的悲愿,也常说净愿并非他个人的财产,净愿是靠大众的力量一起建设的。这让我想起印顺导师在《法海探珍》里提到:

 

虽没有机缘见佛闻法,却能处处行利他行,为人群谋幸福。福德广大了,烦恼也就被部分的折伏。因为入世利他,所以会遇见善友扶助……这样的无量世来利他忘己,一旦见佛闻法发菩提心,自然直入无生,完成圆满正觉了。[1]

 

刘师兄的身教与言教不仅是我们的学习典范,更可说是人间佛教的菩萨行者。

 

[1] 印顺导师《华雨集第四册》第105页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