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jpg)
生命的故事
净愿与病人的故事,不管是临终或康复中的病人,都有他们感人的故事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。透过阅读他们的故事,给予他们深深的祝福与鼓励。
用生命影响生命
文:如一 图片提供:“净愿慈怀之家”
人命在几间?
呼吸之间。
诸行无常,刹那生灭,逝去的,无时不在向我们告别,
而你,准备好了吗?
刘莲珠和姗达成为【用生命影响生命】的最佳佐证。
死亡,是生命的必修课,也是一期生命的最后告别,如何在告别时心无挂碍呢?今年刚踏入61岁的刘莲珠,就决定了她死后的去处。
末期癌症让她感受到生命的脆弱,也让刘莲珠深刻省思人生的价值,她到了“净愿慈怀之家”当义工。
“净愿慈怀之家”的院长杨宝美向她提起“无语良师”计划,让她眼前一亮,她马上就说好:“我也要!”
“医学生几乎只能从书中学习,没有活生生的样本进行解剖,我死后捐出我的身体,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活样本,让学生有更多书中学不到的实质经验,来了解我们身体发生的事。"
“若这能帮助医学生更上一层楼,行医时找到根除疾病的方法,何乐而不为呢?” 刘莲珠受无语良师奉献的精神所感动,在“净愿慈怀之家”志工们温馨的陪伴下立约成为无语良师,捐出大体。
《无语良师计划》的初心无他,只愿大体老师与学生、导师之间流动着的大爱,尊重与感恩,成为“用生命影响生命”的最佳佐证。
“无语良师”(Silent Mentor)是对遗体完整捐赠者的敬称。当生命落幕,除了回归尘土,您其实也可以成为无语良师,为医学生及社会作出贡献。往生者通过捐赠躯体,让医学生在他们往生后动下人生的第一刀,秉持著“宁在我身上千刀万割,也不要在病人身上错割一刀”的精神。
在我国的无语良师学院,源自于台湾慈济大学,最早在马大医药中心实践,经过约5年多的努力后,目前落户在吉隆坡蕉赖孝恩馆,继续在我国扎根萌芽。
根据程序,无语良师学院将安排学生透过家庭访问及与家属活动,了解无语良师的生平故事和遗愿。针对处理大体的程序,大马无语良师学院创办人陈庆华说,大体捐赠者在离世后,必须在8小时内送入学院,以便能够及时展开保存大体的工作。
捐赠者决定大体保存方式
“捐赠者在签署同意书时,可自行决定大体保存的方式,即冷冻保存或防腐保存。冷冻保存是大体在零下摄氏30度进行急速冷冻,并存放于冷冻库,直到预订的课程日期。至于防腐保存,则是通过动脉为大体注入福马林及丙三醇混合剂做防腐处理,并存放于摄氏0至4度的冷冻库长达6个月至一年。”
他表示,冷冻保存的大体比较适合模拟手术,防腐大体则比较适合用来进行解剖。在课程开始前,该学院会举办一个启用仪式,供志工及学生展开默祷及祝福,让家属瞻仰仪容。
在4天的课程结束后,学生必须将老师大体仔细缝合,并为老师进行最后整装入殓。最后,学院将会举办感恩会,会上将进行课程的总体见报,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触,并陪同老师前往孝恩园举行送灵典礼及火化。

图左四位为大马无语良师学院创办人陈庆华指出,“无语良师”(Silent Mentor)是对遗体完整捐赠者的敬称。

图左二为刘莲珠受到无语良师奉献的精神所感动,在“净愿慈怀之家”志工们温馨的陪伴下立约成为无语良师,捐出大体。
生命故事之1:刘莲珠成为“用生命影响生命”的最佳佐证
生命故事之2:姗达(Sunthanadas):微笑的不倒翁

姗达(Sunthanadas)用心学习各种手工美术课,像串念珠、绘画石头等等手工,他总是一心专注。

“净愿慈怀之家”志工们为姗达临终助念,依据佛教主張葬儀簡單、隆重,採用火葬。
生死这堂课,是每个人都要上的。有人用自己的生命上课,有人从亲人身上学习,这些都是深刻的体验。
非营利组织的“净愿慈怀之家”,多年来积极收容中风病患,承担一切医药费用与生活开支的同时,也给予病人们临终的陪伴和侍奉。
姗达(Sunthanadas)住在“净愿慈怀之家—中风中心”将近四年,他自68岁被送进“净愿慈怀之家”就像不倒翁,而且是带着微笑的不倒翁,中风病症没有推倒他,还向旁人展示不倒翁的精神!
在这里他用心学习各种手工美术课,像串念珠、绘画石头等手工,他总是一心专注,若能以关怀的人事物转移自己的焦虑或忧虑,即能在医疗过程中,发现自己、肯定自己,并能在治疗和面对死亡之路上,走得较轻松。
无奈岁月催人老,今年71岁的他敌不过病魔,临终前夕感恩“净愿慈怀之家”志工们的关怀与陪伴,表示愿意以佛教作告别仪式。
“净愿慈怀之家”志工们为姗达临终助念,帮助往生者前往佛国净土,虔诚助念8小时,然后遗体安置,移至殯儀館,為姗达設立靈位,以鮮花素果供奉,依据佛教主張葬儀簡單、隆重,採用火葬。
“净愿慈怀之家”院长杨宝美说病人们都是菩萨,教我们正面思考,珍惜生命。
此文章转载自2024年12月16日《光明日报》
大愿,让失散三年的母子重逢
文:江子 图片提供:净愿慈怀之家

多次的拥抱和痛哭,表达着无法言喻的思念和喜悦,尽管中风让马伟益无法言语,但他用手势传达着对母亲的爱,也从口中吐出 “阿母” 的声音。
多数的病患在治疗的过程中,都有家属或看护的照顾,但在“净愿慈怀之家”的马伟益,从得知生病后的否认、接受,到治疗期间,一切生活照料、医疗照护与心理支持,都仰赖身旁“净愿慈怀之家”志工们的陪伴与关爱。
“净愿慈怀之家”藉由病患与陪伴者的对话,倾听彼此的内心,让生病的人了解他并不孤单,如是马伟益在“净愿慈怀之家”照护的过程中,因为爱与坚持,让失散三年的母子重逢,因为大愿,也让彼此看见相互扶持的力量,让生命没有遗憾。
来自安顺的马伟益在多年前,独自来到吉隆坡这个繁华的都市工作。无奈,3年前的一场中风,击垮了他魁梧的身躯。由于他发生颅内出血,医生为他动了一个紧急的脑部手术,并取出左边的头壳。在入住医院接近3个月后,由于院方无法联系上他的家人将他接回家,所以医院的福利局将他转介到文良港的“净愿慈怀之家”,以继续得到良好的照护。
当他刚被送进来“净愿”时,原本是瘫痪在床、失去语言与自理能力,也需要透过鼻胃管喂食。后来,经过训练,他渐渐地恢复了吞咽能力,从流质食物到可以吞食固体食物,终于摆脱鼻胃管的禁锢。

净愿慈怀之家于2021年曾透过报章寻找马伟益的家人,但却没有获得任何音讯。
净愿志工积极帮忙寻找马伟益家人
由于考虑到他还很年轻,“净愿”便把他转移到班登英达的中风中心,让他透过物理治疗和针灸,提高康复的机会。马伟益每一天都很积极地做复建,如今已能简单的自理,甚至学习用非惯用的左手来书写。他的毅力不禁让人为之感动,然而在他坚定的心底,一直渴望着能够找到家人并与他们团聚。
在这段艰辛的日子里,马伟益并非孤身一人,“净愿慈怀之家”成为了他坚强的后盾。尽管“净愿”曾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,却一直未能查到他的家人的音讯。但“净愿慈怀之家”的志工们从未气馁,锲而不舍地透过各种管道继续打听和追寻。
后来,“净愿慈怀之家”的志工们决定到国民登记局查询,获得了一些简单的资料,于是便载着马伟益亲自到安顺去寻亲。按照手上所得到的线索,他们挨家挨户地寻找,有些人说不认识马伟益,也有人回应说马伟益的家人已搬迁,不知道他们去向。
虽然,此时天空飘着细雨,却没有浇熄“净愿”志工们的决心。抱着继续坚持的心态,“净愿”的创办人刘水星师兄建议志工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马伟益,由他指示志工去附近打听,看看是否有人认出马伟益。当礼庭师兄推着马伟益来到一家茶室外,他不断的指着茶室,吚吚呜呜的试图要表达一些什么。
礼庭师兄询问马伟益是否常来这家茶室,他点了点头。志工们向老板娘打听后,得知她是刚接手的店主,所以不认识他。但很感恩的是,她告诉志工们可以去找上一手的老板,因他在这里经营了几十年,或许可以提供帮助。
这个线索让志工们仿佛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,继续推着马伟益找到上一任的老板。他一看到店主,便指了指对方再指向自己,表示自己认识对方,而对方看了马伟益一阵子,也表示好像对他有印象,并提到他有一位亲戚在另一个地方经营茶室,依据老板所给的资料,志工们找到了那家茶室。

马伟益与母亲在门前重逢和四目相投那一刻,时间仿佛凝固了!
皇天不负有心人
终于,在那家茶室,找到了马伟益的伯伯。在志工们的叙述下, 他认出了马伟益。由于马伟益的父母已离异,父亲在当天也到外坡去工作了。所以他帮忙联系上马伟益的母亲,并带领志工们去到他母亲的家。
“净愿慈怀之家”的车子驶入一个木屋区的小径,一个朴素的女人从木屋内走了出来。当坐在轮椅上的马伟益从车子的轮椅升降机缓缓降下来时,他们两母子在门前重逢和四目相投那一刻,时间仿佛凝固了!
多次的拥抱和痛哭,表达着无法言喻的思念和喜悦,尽管中风让马伟益无法言语,但他用手势传达着对母亲的爱,也从口中吐出 “阿母” 的声音。
“净愿”的志工们向马伟益的母亲瞭解了她的生活状况,发现以他的母亲目前的健康状况和环境因素,是无法照顾马伟益。所以,马伟益会暂时由“净愿慈怀之家”照护。马伟益的家人也答应,会安排在特别佳节时来见他。

“净愿”志工们让他们母子共享一顿团聚的午餐,他们才依依不舍的道别。
在要返回吉隆坡前,“净愿”志工们也让马伟益两母子与他的伯伯和家人,一起共聚午餐,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团聚。
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生命故事,是爱与坚持的美丽交汇,感谢在这过程中提供信息的每一位善心人,你们是马伟益寻亲过程中的明灯,让他在生命中找到温暖和依靠。

净愿慈怀之家”把母子相见欢的照片打印出来,让马伟益十分珍惜的贴在簿子做纪念
看着眼前抱在一起哭成泪人儿的三年失散母子相逢的一刻,“净愿慈怀之家”的院长杨宝美深深感动的说:“我不禁想到佛陀说的‘利人便是利己’,原来一个人的无私,竟然会为他人带来这么大的帮助与温暖,也给了我继续用佛法贡献社会的勇气,人生困顿之际有如此光明的陪伴,是多么美好而激励人心的一幅景象啊!”
圣严法师曾在《病得很健康》一书中提到:“佛教说的‘幅田’一共有八种,其中一种就是‘病田’,也就是照顾病人,意思是说,当你照顾病人时,其实就是在广植自己的福田。”相反地,当我们愿意以感恩的心情让别人在我们身上种植他的福田时,也就成就了一段善缘。
“净愿慈怀之家”真正聆听病人当下的心声,跟着他想表达的思绪来沟通,哪怕是沉默也不要手足无措,静静地握着他的手,给他一个轻轻的拥抱,或跟他一起诵经持诵佛号,陪病者就会在病人的身上,看见人都会经历的生命风景和课题,更重要要的是,若能藉由陪病而得到成熟且具成长性的人格,使得陪伴的经验转化为我们生命观的一部分,那么陪病者的志工们与病人,就是真正用生命经验去体会了佛陀所教导的真谛,也携手在觉醒证悟的道路上,更往前迈进了一步。
此文章转载自慈悲网。